農機專合社須苦修內功 也需善借外力
今年6月,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專項改革方案》,為我省新一輪農村、農業改革擬定改革“路線圖”。其中尤其強調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
作為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要一員,我省近年來農機專合社數量、作業面積不斷增加,已漸成為糧食規模化生產的“主力軍”。不過記者通過連日來走訪發現,我省的農機專合社服務能力提升仍受到內外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農機合作社,糧食生產擔主角
8月,進入水稻抽穗期,一年一度的糧食生產“植保大戰”迎來高峰。13日,在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當地惠民農機作業專業合作社機手熊恒寬,開著一輛橫寬兩米多的植保機在田間噴灑農藥。
“現在用大型植保機,作業起來高效多了!”熊恒寬告訴記者,往年進入7、8月要進行植保服務,都是專人背扛藥桶到田間手工噴藥,今年合作社籌資19.8萬元購買了這臺大型植保機,其工作效率比之過去大幅提高。
“兩人操作機器一天,能夠給約250畝地噴藥。”熊恒寬介紹說,如果是采用傳統的人工噴藥方式,兩人一天最多只能服務30畝左右的田地。新方式既提高了作業效率又節約了人力,也讓惠民農機專合社的全程機械化服務落到實處,而今該合作社通過“全托”+“半托”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已將全程機械化作業面積提升至了1.2萬余畝。
“目前隨著我省糧食適度規模化經營的深入推進,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機合作社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省農業廳農機化處副處長周杉說,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一,我省的農機合作社的服務范圍已由過去單一的機耕機收向全程化拓展,并創新推行了合作式、訂單式、托管式等服務模式。省農業廳數據顯示,今年“雙搶”期間,全省參與服務的農機合作社920多個,服務農戶115萬戶,作業服務面積380余萬畝,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31%、15%和9%。
從2007年的全省農機合作社僅50個,到而今的近千個。我省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進入了轉型升級期,越來越多的農機專合社開始成為了推廣農機服務和適度規模化種糧的“雙主體”,然而在謀求自身發展和提升服務水平的過程中,他們所面臨的一些源于自身和外界的制約,成為困擾其發展的“瓶頸”問題。
內外因結合,發展面臨多重瓶頸
按照我省的規劃,到2020年,我省要形成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營市場化的農機社會化服務格局。但當下,一些問題不容小覷。